文/黄美冰
1845年,梭罗(Henry David Thoreau)在自己的家乡麻省康科德城(Concord, Massachusetts)的瓦尔登湖边搭建木屋,在那里生活了两年,并写下了传世的《瓦尔登湖》(Walden)。梭罗为什么隐入森林?梭罗为什么甘与湖为伴?
“我到森林里去,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生活,只面对生活的实质,看看我是否未学到生活要教予我的东西,而不愿在临终前——发现自己从没活过。”
走入森林,梭罗始终实践,也超验着“简单”与“自然” 。这样的母题其实控诉着战争危机、环境污染、工业与物质社会;以简单呼唤简单,以自然呼唤自然。在梭罗看来,自然激发人的灵感与直觉,自然会来撼动心灵、净化灵魂、启迪心智,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。
于是,瓦尔登湖之于梭罗,便闪耀着熠熠的哲思与光芒。如果大地是物质世界,天空是精神世界,那么卧于大地之上像一面明镜、可以映照天空的便是这一片湖:永远擦不掉的水银、石子敲不碎、没有风暴或尘埃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然,任何不洁掉落即沉没,充满所有光明和倒影,宛若连接了天地,却是下界的天堂——这样一片湖,让梭罗生活、思考、爱、信、分享。
挨近梭罗的湖,看湖水作大地之眼,湖畔作眼睑,树木作眼睫;把松针的水滴、草地的绿、断木的菌、落地的松果、湖畔的涟漪、冰与飞鹅一一收入眼帘。把《瓦尔登湖》和双眼一同阖上,再张眼,则梭罗的湖俨然一滴神奇亮眼水,读者仿若获得全新视觉,万千世界不过眼前明境,我们开始打量自己的生活世界,像一个崭新的人,像很久以前,当我们是一个小孩……
Leave a Reply